您好,欢迎来到维库仪器仪表网 网站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密码

手机访问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优点

类别:选购指南      发布于:2021-11-18 09:09:38 | 1601 次阅读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是一种无机成分分析仪器,利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出原子吸收光谱,此法即为原子吸收光谱法,它是基 于气态的基态原子外层电子对紫外光和可见光范围的相对应原子共振辐射线的 吸收强度来定量被测元素含量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能广泛地应用于环保、医药卫生、冶金、地质、石油化工等部门的微量和痕量分析。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优缺点如下:
    1. 选择性强。
    这是因为原子吸收带宽很窄的缘故。因此,测定比较快速简便,并有条件实 现自动化操作。在发射光谱分析中,当共存元素的辐射线或分子辐射线不能和待 测元素的辐射线相分离时,会引起表观强度的变化。 而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来说:谱线干扰的几率小,由于谱线仅发生在主线系,而 且谱线很窄,线重叠几率较发射光谱要小得多,所以光谱干扰较小。即便是和邻 近线分离得不完全,由于空心阴极灯不发射那种波长的辐射线,所以辐射线干扰 少,容易克服。在大多数情况下,共存元素不对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产生干扰。在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 有时甚至可以用纯标准溶液制作的校正曲线来分析不同试 样。
    2、灵敏度高。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法是目前灵敏的方法之一。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灵敏度是 ppm 到 ppb 级,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灵敏度可达到 10-10~10-14 克。常规分 析中大多数元素均能达到 ppm 数量级。如果采用特殊手段,例如预富集,还可 进行 ppb 数量级浓度范围测定。由于该方法的灵敏度高,使分析手续简化可直接 测定,缩短分析周期加快测量进程;由于灵敏度高,需要进样量少。无火焰原子 吸收分析的试样用量仅需试液 5~100ml。固体直接进样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仅需 0.05~30mg,这对于试样来源困难的分析是极为有利的。譬如,测定小儿血清中 的铅,取样只需 10?l 即可。
    3 分析范围广。
    发射光谱分析和元素的激发能有关,故对发射谱线处在短波区域的元素难以 进行测定。另外,火焰发射光度分析仅能对元素的一部分加以测定。例如,钠只 有 1%左右的原子被激发,其余的原子则以非激发态存在。 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中,只要使化合物离解成原子就行了,不必激发,所以测定 的是大部分原子。 目前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可测定的元素达 73 种。 就含量而言, 既可测定低含量和主量元素,又可测定微量、痕量甚至超痕量元素;就元素的性 质而言,既可测定金属元素、类金属元素,又可间接测定某些非金属元素,也可 间接测定有机物;就样品的状态而言,既可测定液态样品,也可测定气态样品, 甚至可以直接测定某些固态样品,这是其他分析技术所不能及的。
    4、抗干扰能力强。
    第三组分的存在, 等离子体温度的变动, 对原子发射谱线强度影响比较严重。 而原子吸收谱线的强度受温度影响相对说来要小得多。和发射光谱法不同,不是 测定相对于背景的信号强度,所以背景影响小。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中,待测元 素只需从它的化合物中离解出来,而不必激发,故化学干扰也比发射光谱法少得 多。
    5、精密度高。
    火焰原子吸收法的精密度较好。在日常的一般低含量测定中,精密度为 1~ 3%。如果仪器性能好,采用高精度测量方法,精密度为<1%。无火焰原子吸收 法较火焰法的精密度低,目前一般可控制在 15%之内。若采用自动进样技术,则 可改善测定的精密度。火焰法:RSD <1%,石墨炉 3~5%。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有以下一些不足:
    原则上讲,不能多元素同时分析。测定元素不同,必须更换光源灯,这是它的不 便之处。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测定难熔元素的灵敏度还不怎么令人满意。在可以进行 测定的七十多个元素中,比较常用的仅三十多个。当采用将试样溶液喷雾到火焰 的方法实现原子化时,会产生一些变化因素,因此精密度比分光光度法差。现在 还不能测定共振线处于真空紫外区域的元素,如磷、硫等。 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范围窄(一般在一个数量级范围), 这给实际分析工作带来不 便。对于某些基体复杂的样品分析,尚存某些干扰问题需要解决。在高背景低含 量样品测定任务中,精密度下降。如何进一步提高灵敏度和降低干扰,仍是当前 和今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析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全年技术资料征稿

稿件以电子文档的形式交稿,欢迎大家砸稿过来哦!

联系邮箱:3342987809@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出处:维库仪器仪表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维库仪器仪表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维库仪器仪表网,http://www.hi1718.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出处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出处,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